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观后感

《中国通史》的观后感

时间:2025-02-12 18:48:56
《中国通史》的观后感

《中国通史》的观后感

品味完一部作品后,这次观看让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观后感了。观后感你想好怎么写了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国通史》的观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中国通史》的观后感1

今年寒假,我看了《中国通史》这本书。让我明白中国这个泱泱大国的历史也是非常的吸引人呢!

中国通史的作者,是我国近代史学四大家之一的'吕思勉。这是我第一次读这么厚的书。里面的内容可丰富呢,主要讲的是文化史和政治史,文化史有18个板块,政治时讲的是从尧开始至秦的统一经过,唐、宋、元、明、清盛衰兴亡,一直到民国时期抗日战争胜利为止。

看了这本书,我才知道以前母系社会是女人生育持家,是女强男弱的,后来才变为男女平等。接下来是政治史,也就是历史。最惊险最刺激的莫属荆轲刺秦王了,虽然失败了,但过程让人心惊肉跳,虽然后来荆轲死了,但他勇敢的精神令我十分敬佩。

伟大的中国,我爱你,我为我是中华民族的儿女,而感到骄傲自豪。

《中国通史》的观后感2

今天看中国古代历史,看到了商朝的灭亡。

帝辛,即商纣王,千百年的历史都称之为亡国之君。其实,很多人,很多事,是不能一概而论的。例如商纣王,他继位后,重视农桑,社会生产力发展,国力强盛。他继续发起对东夷用兵,打退了东夷向中原扩张,把商朝势力扩展到江淮一带。特别是讨伐徐夷的胜利,把商朝的国土扩大到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福建沿海。帝辛对东南夷的用兵,保卫了商朝的安全。后期,他居功自傲,耗巨资建鹿台,造酒池,悬肉为林。再者,他刚愎自用,听不进正确意见,在上层形成反对派,杀比干,囚箕子,失去人心。他在讨伐东夷之时,没有注意对西方族的防范,连年用兵,国办衰竭,对浮获的大批浮虏又消化不了,造成负担。约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联合西方11个小国会师孟津,乘机对商朝发起进攻,牧野之战,大批浮虏倒戈,周兵攻之朝歌。帝辛自焚于鹿台。商亡。

历史的车辙无情的碾过,多少功过是非,真真假假,皆随风消散。而如今的'我们,对于历史中人事的评价,还是应该做到客观公正。不饰其过,不掩其功。让历史真正记载,史实。

《中国通史》的观后感3

泱泱华夏上下五千年,在滚滚的历史长河中,不断积累沉淀,形成如今繁荣昌盛的局面,这其中,我们的祖先凭借超凡的智慧以及艰辛的付出,造就了我们引以为豪的华夏文明。从猿的形态逐渐过渡到人的形态,经历了漫长的时间,这种形态的变化也是由于生存需要而产生的'结果,解放双手后,我们的祖先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利用各种石材制作狩猎的工具,从此我们进入了新石器时代,过上了采集狩猎的生活。

要知道,在真正意义上的人类诞生之初,每一次生产生活的改变需要经过漫长的时间,在中国这片土地上,这个契机就在于稻作农业的开始。

我们的祖先发现并逐渐驯化野生稻谷,开始进入了农耕时代。这个时期,我们的祖先利用石材、动物的骨头等制作的农耕器具(如耘田器、骨耜等),大大提升了耕作的效率,生产出的粮食除了满足日常消耗外,还能存储起来,以备不时之需。在稻谷种植之后,我们还逐渐进行家畜的驯化,这是从猪的驯化开始。从“家”这个字就可以看出,我们的祖先对于猪十分重视。猪的驯化不仅让我们的祖先有了足够的食物来源,而且蓄养生猪也是让我们祖先开始定居生活的标志,这对我们的祖先而言,是生产生活方式上的重大转变。在这之后,我们的祖先逐渐驯化或引进了其他谷物及家畜,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五谷六畜”(五谷:谷子,糜子,稻谷,大豆,小麦;六畜:狗,猪,鸡,羊,牛,马。例如小麦是起源于西亚农业起源中心区(今土耳其、约旦、以色列等地),约公元前4000年传播到中国,主要在中国北方种植,引进后逐渐替代了小米在北方农业种植中的地位。)

在农耕文明逐渐发达的情况下,人口的规模也快速增加,我们的祖先开始从原始文化(仰韶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等)逐渐转向邦国文化,于是人类真正意义上的国家由此形成。

小结:在世界上,人类的诞生以及文明的起源都很类似,这是符合事物发展主客观条件的必然规律:从基本的生存繁衍到对物质及精神世界的追求,从中能深刻体会到人类开始脱离原始动物层面,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社会形态,然后从这种社会形态中,逐渐演变成国家的形态。在邦国文化下,人类逐渐走进了更为文明也更为复杂的历史洪流中。

《中国通史》的观后感4

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三千五百年。鲁迅先生说的好,“中国封建历史是一部吃人的历史!……是一种做稳了奴隶与想当奴隶而不得的历史。”问题在于,世界历史五千五百年,是另一部吃人的历史!《人类简史》说:一个罗马时代的.公民,穿越一千五百年的近代早期,他不会觉得有任何不适。于中国也一样。人类的古代史,文明处于蒙昧与野蛮。中国是这野蛮中的先进。对于祖先的行径,苛求自然不对,但是赞美,过多我是不愿意。大多数历史爱好者有崇古症。如果是谦虚谨慎,那自是不错。反之,如果是怨天忧人,幻想着的古代的“黄金世界”、“大同世界”,自然是不必。人类,从蛮荒走来,穿越英雄时代,迎来科学与自由的曙光。二战之后,我们爱好和平、抛弃偏见、全球化合作、科技昌明。先祖做的事已经做了,汉之大,唐之雄,清之殇。祖先己矣,来者如斯。

《中国通史》的观后感5

最近,我看了一本书,题目叫《中国通史》。

一打开《中国通史》这本书,就见到这么一段话:在中华民族历尽风霜的苍茫大地上,燃烧着五千年来传承不息的文明之火。它点燃了千千万万个炎黄子孙的奋斗之梦,照亮了中国历史的前进之路。泱泱中华,滚滚逝水……当我看到这句话时,心灵有了极大的震撼,心想:在古时候,多少文人墨客留下脍炙人口的鸿篇巨著,都等着我们后人去一一品读,把这文明传承下来,俗话说的好: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强!我们现在一定要好好学习,千万不可以把中华民族的千年文明在我们这一代的手中断了代呀!

《中国通史》这本书主要讲了从华夏起源文明开始——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统一——三国乱争——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两朝的大概的历史过程。我认为《中国通史》这本书很好,它帮助我们在先贤哲人的睿智和哲思中汲取智慧精华;它可以帮助我们探求无尽的知识宝藏;它可以让我们看到从盘古开天辟地——明清两朝这段距离的整个历史过程;它还可以帮助我们……

总之一句话《中国通史》这本书是一个历史的汇演! 《中国通史》观后感400字篇三

假期里,我读一套书名字叫《中国通史》,深深吸引着我,感受很深!下面让我给大家讲讲吧!

这是一套以绘画为主按照中国历史朝代变迁的顺序,以图画佩带文字讲述几千年的历史,按时代先后的顺序有图画表示出来,让我每天倒要读上三个小时爱不释手。我知道了人类的起源,有母系氏族的形成及繁荣,父系氏族的形成,知道了早期人类使用石器从打磨石器到磨制石器一 ……此处隐藏6855个字……40年的鸦片战争,英军只用9分钟就摧毁了定海。

比如慈禧挪用海军经费兴办六十大寿的时候,大连旅顺被视为蕞尔小国的日本屠城到“无人可杀”。

尽管从现今对比英国的工业革命和清朝的闭关锁国有些上帝视角的嫌疑,但一个经历过“六合同风,九州共贯”汉唐盛世的国家,成为英法俄日德美意奥的掌中之物,没有不为之唏嘘的。

《中国通史》之所以为通史,也许也在于,它以尽量中立的描述,让一千个人可以看到一千个哈姆雷特。

当我看法治,秦始皇统一六国,过于严苛的法制下,王朝仅仅维持了15年。王朝覆灭当然都没有一概而论的观点,但罗翔在《十三邀》里讲酷刑的一句话让我一直记得:如果偷一个苹果就判死刑,那么他是不是可以再杀5个人?

当我看女性,那么多形象都在历史的长河中闪闪发光。第一位女英雄妇好和丈夫武丁的并肩而立,出塞的昭君和入藏的文成公主,她们的政治影响远远超过一般认知。也许不是权位的极尊极贵,更多的是在时代赋予的角色中站成一棵胡杨。

当我看友情,会惊讶王莽VS刘歆、王安石VS司马光、嵇康VS山涛竟然都有相爱相杀的打开方式,而最后者对孩子的托付甚至让我想起了鸣人和佐助?

还有一些杂七杂八的记忆,比如吴起真的是个狠人,比如汉武帝和卫青应该谁叫谁姐夫,比如范仲淹居然从没来去过岳阳楼,比如牛顿还当过英国铸币局局长,比如人们对于“马可波罗来没来过中国”的讨论,就像“《霸王别姬》是不是陈凯歌拍的”一样,总是会成为津津乐道的谈资。

有些故事陈陈相因,有些就会演变成弹幕里的'“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残暴而亡国的商纣、夏桀、隋炀帝,无能而亡国的阿斗刘禅、后主李煜、宋徽宗、崇祯帝,似乎都不太能同意我这样的并列。杨广开挖大运河,6年的事如果花20年做,兴许就是隋武帝了。明朝“开局一个碗,结局一根绳”,歪脖树下的朱由检也算是守住了最后的气节。

引用88集的结语,“也许是历史的巧合,当文治武功、一度显赫的清王朝盛极而衰之后,大英帝国的坚船利炮也越洋而来,轰击着中国闭锁的国门。此后,中华民族开始陷入了深重的危难。不同的文明,在不同的轨道上各自奔跑,总有一天,他们会相遇、交锋。或者是在公元1644年,或者是在公元1840年,也可能是在未来的,任何一天。”

当最后一集《帝制的终结》完结撒花,就是时候,去开启一个觉醒年代了。

《中国通史》的观后感14

中国通史共有十本,是从史前一直到清代的一些故事和文物。

第一本先概括了中国古人类化石,又说了想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神农尝百草和尧舜禅让等史前神话故事。接下来是夏、商和西周中的一些事,我感触最深的是残暴的商纣王和烽火戏诸侯。商纣王为了一个爱妃不理国家大事,还心胸狭窄,连别人为自己叹口气都要坐牢。还有烽火戏诸侯,周幽王为了让褒姒(爱妃)笑一笑,就戏弄各个诸侯,让诸侯不相信他,最后还是百姓遭殃。

第二本和第一本很相似,讲了春秋、战国和秦国。春秋时期的宋襄公自称是个仁义之师,根本就不知道兵不厌诈,还屡次丢掉胜利的机会,说自己不能用卑鄙的手段取胜。在春秋时期还出了不少名作,比如孙武的《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老子的《道德经》。春秋后是战国,秦魏楚燕赵齐韩七国展开了一场和长达254年的大战,其中也有不少有趣的小故事。商鞅变法讲了商鞅在南门竖一根三长高的木头,说谁能把它抬到南门,就赏金10两,过了一会儿,又改成了赏金50两,有个汉子抬到了,真的得到了五十两,后来人们都相信官府,秦国就变强了。

阻挡。李世民通过玄武之变,夺得帝位,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唐太宗。

在唐代建国之初,全国民户少之又少,在几千里的土地上,人烟稀少,满目荒凉。再加上灾荒不断,社会经济十分萧条。李世民既亲身经历了打江山的。残酷斗争,深知创业之难,又从隋朝时期悟出了守业更难的道理,这使他时刻保持清醒。唐太宗充满了干劲,充满了力量,这种力量使他兢兢业业的.治理朝政,居安思危,励精图治。唐朝鼎盛时期,非常的繁华,在世界是最繁华的国家。中国的贸易也渐渐的发展起来,许多商品流入中国。外国人也纷纷来到中国,有的是来经商,有的则是来观赏中国这片神奇土地的风采。在国外,也有部门专门为中国人设立一条街道——唐人街。

伟大的诗人李白,就生活在盛唐时期。李白写过许多诗,他游经各地,李白通过自己的诗句,记录了自己的所见所闻。他的那些诗句千古流传,成为了不朽佳句的一部分。

看到这些,我心里不禁的感到骄傲与自豪。头脑里联想到了当时那街道上的繁华景象,联想到了当时洛阳城楼屋一幢接一幢,一片连一片的情景,一切又是那样的美好。

中华民族那五千年的历史博大精深,既有王道霸业和文治武功的荣华记录,又有血雨腥风、悲凉杀戮的残酷烙印,其间的强盛辉煌令人骄傲振奋,其间的败落同样使人汗颜痛惜。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建立在历史的基础上的,兴衰起落只有通过历史的比较才能有正确的认识。

《中国通史》的观后感15

看史可以让人明智,鉴以往可以知未来,看一本历史方面的书需要慢慢的品味,慢慢的研究,不可马虎大意,否则在别人面前会闹出笑话。市面上的历史书太多了,但是极品的却很少,这部《中国通史》就是其中之一。

《中国通史》将民国时期公认的三位史学大家的代表作编辑整理后,集合到一起,三位史学大家的史书的编写各有优点,集成一套,给看者们带来深刻轻松愉快的阅看。张荫麟,号素痴,广东东莞人,在清华求学7年,以史、学、才三才识出众知名,与钱钟书、吴晗、夏鼐并称为“文学院四才子”《中国史纲》是张荫麟短暂一生留下的唯一专著,原为作者受聘编写的高中历史教材的一部分。不仅被誉为历史教科书中最好的一本创作,更是一种别具一格的通史看物。蒋廷黻,字绶章,笔名清泉。湖南省邵阳县(今邵东县)人,中国历史学家,民国时期外交家,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最早开始了中国近代外交史料的收集研究工作,作出了开创性贡献,并率先在历史系讲授中国近代外交问题,成为中国近代外交史教学研究的先驱者,著有《中国近代史》,《近代中国外交史资料辑要》等等。

吕思勉,字诚之,笔名驽牛、程芸、芸等。汉族,江苏常州人。中国近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与钱穆、陈垣、陈寅恪并称为“现代中国四大史学家”。毕生致力于历史研究和历史教育工作,吕思勉史学代表作品有《吕著中国通史》,《秦汉史》,《隋唐五代史》等等。

一个民族开始有它的形成的起源,太古的社会文明开始是混乱的,在后面结合各类不同的民族的文化,采人之长,以补我之短,,经历长久的时间,形成了伟大的华夏民族。

本书通过的各个朝代的政治,宗教,社会文化,科学,思想等等来讲述了各个朝代的精彩的社会文明,古代的`强大的帝国和帝王们之间的纷争,一个朝代崛起,一个朝代的灭亡,农民的起义推翻暴政的朝代,百家争鸣思想文化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近代史的封建社会注定要灭亡的重大历史事件等等。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明传承是非常悠久,历史的岁月总在不断流失,年轮刻下历史的印记,各个朝代的帝国的辉煌和腐败。这些历史总有惊人的相似之处,看史才能从历史中得到教训。

《《中国通史》的观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