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资料 > 说课稿

《圆锥体积》说课稿

时间:2024-10-12 04:55:07
《圆锥体积》说课稿

《圆锥体积》说课稿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圆锥体积》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圆锥体积》说课稿1

一、说教材

圆锥是小学几何初步知识的最后一个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平面图形和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的含有曲面围成的最基本的立体图形。由研究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的体积扩展到研究圆锥的体积的。内容包括理解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和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具体运用。学生掌握这些内容,不仅有利于全面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之间的本质联系、提高几何知识掌握水平,为学习初中几何打下基础,同时提高了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是:

1、使学生理解圆锥体积的推导过程,初步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计算圆锥的体积。

2、通过动手推导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是: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是: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二、说教法

根据学生认知活动的规律,学生实际水平状况,以及教学内容的特点,我在本节课以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为主,采用情境教学法,先通过情境感知并进行猜想,再通过操作验证,从中提取数学问题,自己总结归纳出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从而使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进而达到感知新知、验证新知、应用新知、巩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同时在课堂上多鼓励学生,尤其注重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

三、说学法

本节课学习适于学生展开观察、猜想、操作、比较、交流、讨论、归纳等教学活动,为了更好的指导学法,我采用小组合作形式组织教学。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去发现,体验创造获取新知,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在活动中迸发创造性的思维火花。

四、说教学流程

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以动手操作、观察猜想、实验求证、讨论归纳法实现教学目标;教学中充分利用几何的直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高中数学面积体积公式

1、圆柱体:

表面积:2πRr+2πRh

体积:πR2h(R为圆柱体上下底圆半径,h为圆柱体高)

2、圆锥体:

表面积:πR2+πR[(h2+R2)的平方根]

体积:πR2h/3(r为圆锥体低圆半径,h为其高,3、正方体

a—边长,S=6a2,V=a3

4、长方体

a—长,b—宽,c—高S=2(ab+ac+bc)V=abc

5、棱柱、 S—底面积h—高

V=Sh

《圆锥体积》说课稿2

一、说教材

圆锥是小学几何初步知识的最后一个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平面图形和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的含有曲面围成的最基本的立体图形。由研究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的体积扩展到研究圆锥的体积的。内容包括理解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和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具体运用。学生掌握这些内容,不仅有利于全面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之间的本质联系、提高几何知识掌握水平,为学习初中几何打下基础,同时提高了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是:

1、使学生理解圆锥体积的推导过程,初步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计算圆锥的体积。

2、通过动手推导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是: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是: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二、说教法

根据学生认知活动的规律,学生实际水平状况,以及教学内容的特点,我在本节课以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为主,采用情境教学法,先通过情境感知并进行猜想,再通过操作验证,从中提取数学问题,自己总结归纳出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从而使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进而达到感知新知、验证新知、应用新知、巩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同时在课堂上多鼓励学生,尤其注重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

三、说学法

本节课学习适于学生展开观察、猜想、操作、比较、交流、讨论、归纳等教学活动,为了更好的指导学法,我采用小组合作形式组织教学。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去发现,体验创造获取新知,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在活动中迸发创造性的思维火花。

四、说教学流程

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以动手操作、观察猜想、实验求证、讨论归纳法实现教学目标;教学中充分利用几何的直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近似圆锥形的沙堆,接着让学生根据情境提出他们想知道的知识,很多学生都想知道沙堆的体积有多大,从而导出课题“圆锥的体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激发了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

2、探索实验,得出结论

A、动手操作

把一个圆柱形木料的上底削成一点,让学生观察削成的圆锥体与原来的圆柱体有什么关系.要求先标出上底的圆心点,不改娈下底面,注意安全。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B、观察猜想

观察、比较圆柱体与圆锥体。

突破知识点(1)“等底等高”;让学生猜测圆柱体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关系。

突破知识点(2)圆锥体积比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小、圆锥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2、圆锥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设想求圆锥体积的方法,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讨论,给学生提供了联想和交流的空间,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C、实验求证

学生动手实验,小组合作探究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

(1)用天平称圆锥体和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木料的质量;

(2)把圆锥体浸装有水的圆柱形水槽里量、算出体积;

(3)用装沙或装水的方法进行实验。这样的设计,由教师操作演示变学生动手实验,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通过学生演示、交流、讨论,得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圆柱的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3倍;

圆锥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的1/3.

圆锥体积=底面积×高×1/3

这个环节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设想、探索、实验中发展动手操作能力及创新能力。

3、应用结论,解决问题

(1)以练习的形式出示例1。

< ……此处隐藏26057个字……用体积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

(2)培养学生的观察、理解能力、空间观念,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在经历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教学重点:掌握圆锥体积计算公式,能运用体积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以及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教学难点:理解圆柱体积、圆锥体积在等底等高的条件下,体积之间的倍数关系。

4、教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等底等高、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的圆锥和圆柱若干套,沙、实验报告单;带有刻度的直尺,绳子等。

二、说教法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教是为了用不着教。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依据新课程标准理念和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主要运用以下教学方法。

1、复习引入法。通过复习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和推导过程帮助学生温故知新,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2、情景教学法。通过让学生猜测圆柱体积与圆锥体积的关系,诱发学生对猜测进行验证的情景,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为一体,以情激情、以情激趣、以情促知。

3、启发分析法。通过对三次实验结果的分析、比较,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

并将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贯穿于教材的全过程。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的新颖性,从而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在求知的学习状态中展示个性,体验到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三、说学法

教与学密不可分,教是为了更好的学。教法是学法的导航,学法是教法的缩影。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指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鉴于这样的认识,在强调教法的同时,更要注重学法的指导。本节课在学习过程中,我主要指导学生学会以下学习方法:

1、转化迁移的方法。通过复习圆柱体积的推导过程,使学生学会发现、扑捉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促进认知水平的形成和新知的内化。

2、比较分析的方法。通过对三次实验结果的比较、分析,拓展学生的视野,防止知识混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探究的方法。通过在分组做实验中同学之间的交互作用,树立团体意识,促进共同提高。

四、说程序

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根据新课程理念和

(一)创设情境,引发问题

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问:

1、我们学过了哪些物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它们的计算公式各是什么?

2、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是怎样推导出来的?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圆锥的体积。(板书:圆锥的体积)

3、你认为哪一种物体体积的计算方法与圆锥有关?为什么?

4、猜测一下圆柱体积与圆锥体积有什么关系?(板书:v圆柱=3v圆锥?猜测)

(本环节通过创设圆锥体积与谁的体积关系更密切的情景,自然而然导入新课,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为新课的学习做了良好的铺垫。)

5、怎样验证自己的猜测?(板书:验证)

(二)合作探索,解决问题

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倡导探索性学习,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是当前小学数学改革的理念。理解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是本节课的重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动手操作来发现圆锥的体积。

1、出示实验记录单

实验次数

选择一个圆柱和圆锥比较,我们发现

实验结果:它们体积之间的关系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2、师引导学生看懂实验单,按照实验记录单做实验,师巡视指导。

3、让学生介绍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去掉?)

4、问:做了3次实验,结果为什么不一样?

5、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和圆锥体积有什么关系?(板书:v圆锥=v圆柱=sh)

6、在这个公式中,s、h分别代表什么?Sh得到什么?为什么要乘?

7、求圆锥的体积要知道什么条件?

师小结:通过猜测、实验验证得出v圆锥=sh

(这样设计,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与同伴的交流、比较中不断完善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迁移应用,分层提高

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环节,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力求体现知识的纵横联系,我设计以下几组练习题,请看:

1、尝试解答

出示3组数据,让学生任选一组进行解答。

底面半径4厘米,高6厘米

底面直径4厘米,高5厘米

底面周长25。12厘米,高4厘米

解答完后,叫一名同学板书。

问:为什么都选底面半径和高?

小结:求圆锥的体积,先求出圆锥的底面积,再根据公式求出圆锥的体积。

2、例1:(课件出示教材情景图)在打谷场上,有一个近似于圆锥的小麦堆,底面半径是2米,高是1。5米。你能计算出小麦堆的体积吗?

(生独立列式计算全班交流)

3、判断

(1)圆锥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

(2)圆柱体积大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

(3)圆锥的高是圆柱的3倍,圆锥体积等于圆柱体积。

4、填空

(1)一个圆柱的体积是6立方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是()。

(2)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底面半径和高都相等,圆锥的体积是18立方米,圆柱的体积是()。

(这个环节的设计,第1、2两题主要是突出本节课的重点,能运用体积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以及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第3、4两题是突破本节课的难点,理解圆柱体积、圆锥体积在等底等高的条件下,体积之间的倍数关系。这些习题的设计,起到巩固提高的作用。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

(四)总结评价,激励发展

课堂总结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因此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1、上了这些课,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2、你还有什么新的想法?还有什么问题?

(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新学的知识,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整理知识的能力,还能使学生体验到探索成功的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五、说板书设计

圆锥的体积

等底等高v圆柱=3v圆锥猜测

验证

v圆锥=v圆柱/3=sh/3

板书设计力求体现知识性和简洁性,使学生一目了然,又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以上仅仅是我对这节课的整体设想和教学预设,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会十分重视课堂资源的生成情况,不断进行课中反思,及时调控教学过程,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圆锥体积》说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