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资料 > 教学设计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优秀

时间:2024-08-23 11:52:09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优秀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优秀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优秀,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优秀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了解特写新闻的特点。

2、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 思考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能力目标:培养速读短新闻、筛选出有用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领土的思想品质,激发其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

1、欣赏特写新闻的语言,品味文中蕴含的丰富感情。

2、学习特写新闻的表达技巧,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

速读、品读、感悟、讨论。

[教具准备]

1、多媒体投影。

2、课文录音带、录音机。

3、香港回归影音资料。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播放香港回归的影音资料。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思路。

1、简单与学生回顾交流有关香港的历史背景和历史事件,为下文的理解学习作铺垫。(师生之间自由畅谈交流,不局限答案)

2、学生听课文录音朗读,分析本篇报道的导语、主体、结语三部分的内容,理清思路。

明确:⑴导语(第1自然段):交代“不列颠尼亚”号将最后完成接载查尔斯和彭定康撤离香港的使命,香港即将回归中国。作用:点题、揭示文章主旨。

⑵主体(第2—10自然段):按照时间顺序,具体叙述了英国殖民者的告别仪式。

⑶结语(第11自然段):为英国在香港统治的历史做了小结。

三、研习课文:认识特写手法,体味场景描写

1、消息、通讯、特写的区别。

2、在本文中,作为历史的见证人,作者集中描写了英国撤离香港那一天的几个具有典型性的场景,把生动的现场气氛传达给读者。文章主要描写了哪几个场景?

明确:场景一:6月30日下午4:30,末代港督告别港督府,降港督旗帜。

场景二:晚6:15,添马舰东面广场英国举行告别仪式。

场景三:晚7:45,“威尔士亲王”军营旁,举行第二次降旗仪式。

场景四:7月1日子夜,中英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场景五:0:40,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离开。

3、报道重大历史事件,描述现实场景的同时,兼顾历史的回顾,可以增加作品的厚重感。《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在这方面堪称典范,说说课文中现实的场景和背景材料两方面是如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

学生思考讨论后明确:现实的场景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文章的纲,在介绍了每一种仪式之后,作者总要引用一些背景材料,使得每一个仪式都显示出历史的跨度,有着历史的意义。每一则背景材料的引入都对应于一个现实的场景,依靠一些关键词衔接在一起,比如在写港督府告别仪式中,就引入一些关于港督府历史的背景材料;在写广场告别仪式时,插入“156年前一个英国舰长占领港岛,升起英国米字旗”,“今天一个英国士兵在这里降下米字旗”,让人联想起156年前,英国殖民者踏上香港的首次升旗。

现实的场景和背景材料自然的衔接,使得这些背景材料看上去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它们靠现实的场景串在一起,与之融为一体。另外,背景材料的引入也使得现实的场景有历史的纵深感,历史跨度极大,使人感受到深厚的历史内涵,也让人更加体会出仪式本身的现实内涵。

四、合作探究

1、文章的标题往往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中心,新闻标题更是如此。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含义?

明确:⑴从字面上看,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

⑵ “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被洗刷。

2、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

明确:英国曾经占领了非常广大的殖民地,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喻指在它的领土上,永远都有阳光照耀。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最后一块殖民地,于1997年脱离英国的统治,可以说在中国香港的土地上,英国殖民统治的太阳落了,所以把英国告别仪式称为“日落仪式”。

五、课堂小结

六、拓展延伸

七、布置作业

根据搜集到的有关香港历史的资料,写一段文字,谈谈香港回归对我们中华民族的重大意义。

[板书设计]

别了,“不列颠尼亚”

场景一:6月30日下午4:30,末代港督告别港督府,降港督旗帜。

场景二:晚6:15,添马舰东面广场英国举行告别仪式。

场景三:晚7:45,“威尔士亲王”军营旁,举行第二次降旗仪式。

场景四:7月1日子夜,中英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场景五:0:40,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离开。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优秀2

学习目标可以确定为:

1、了解特写消息与一般消息的区别及学习特写的表达技巧。

2、品味课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3、体会课文标题的新颖性。

然而,教学过程如何设计呢?如何设计才能体现新课标的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的自主性的要求呢?本人在反复的构思、实践和吸取多方的经验之后,得出这样的体会:用“比较”的方法既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学起来觉得轻松。

具体过程是这样的:

首先,用一分钟的时间对新闻的概念、要素、特点和结构进行回顾一遍。

其次,给学生五分钟时间阅读课文,接着观看有关香港回归的照片资料,以助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悟。

其次,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1、课文中有哪些关于现场描写的语句?

2、课文有哪些特色(比较阅读)?

这两个问题能概括上述学习目标,问题解决完了,这节课的学习目标也就完成了。

这两个问题重点探讨第二个问题。本人根据课文内容改写一篇一般性消息,作为资料印发给学生,主要是为了跟课文(特写消息)作比较,让学生从两者中找出主要表达手法上的区别。接着探讨课文在描写上是如何体现细致这个特点的,也就是课文对现实场景的 ……此处隐藏6266个字……次降旗与1次升旗。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与标志,英国米字旗的降下象征着英国一百多年的殖民统治的结束,五星红旗的升起则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主体部分共有10个自然段,其中有8个自然段,都是作者在新闻发生的现场,以眼睛为“摄像机”,以耳朵为“录音机”。一个个场景、一幅幅画面具有很强的可视性,可听性,动态感,色彩感。

板书设计

第一场景:4点30分,末任港督彭定康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

第二场景:6时15分,添马舰军营东广场举行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

第三场景:子夜时分,中英交接仪式,米字旗最后一次降落,五星红旗升起。

第四场景:7月1日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离开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优秀5

一、导入新课

教师导人。

1997每7月1日,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日子。这一天,离开了祖国100多年的香港 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今天,我们要学习一则新闻,这则新闻就是报道这件激动人心振 奋国威的事件的。(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

师:这篇新闻全面生动地报道了中英两国政府香港政权交接仪式隆重举行的全 过程,表述了香港回归祖国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下面自学课文,注意以下问题:(出示幻灯片1。)

1.认真读课文,可以朗读,可以同桌轮读,选用你最喜欢的方式阅读全文,注意 朗读的节奏和重音。

2.画出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词、句、段。

3.根据新闻的有关知识,请找出消息的标题、导语、主体部分,想一想,主体部分 重点讲了什幺?

4.拓宽思维,比较阅读。

要求:根据新闻特点,对《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别了 不列颠尼亚》两篇课文作较为全面地比较分析。

5.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

三、合作学习

1.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自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

2.在班上研究讨论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四、反馈交流

1.给加点字注音。(出示幻灯片2。)

沧桑噙媒体瞩目嘉宾

要求:让一名学生起来读,如果有读得不正确的,请其他同学进行纠正。

2.根据新闻的有关知识,请找出消息的标题、导语、主体部分,想一想,主体部分 重点讲了什幺?

明确:(标题浓缩了所要报道的事实,简洁明了,鲜明醒目,“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是个主谓短语。隆重,即是盛大庄重。“隆重”一词与“政权交接”的语体色彩一致,表明了交接仪式的氛围,体现了香港回归祖国是永载中华民族 史册的盛事。)

(导语:第l~5段,点明香港已经回归祖国及其重大意义。

主体:第6-25段,具体叙述交接仪式举行的全过程。

查尔斯王子的讲话。

重点叙述降旗、升旗仪式。(特写。)

结语:第26-29段,交代出席交接仪式的其他人员及进行采访报道的各国记者 的人数。)(作必要的交代,使报道事实完整。)

3.拓宽思维,比较阅读。

要求:根据新闻特点,对《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别了 不列颠尼亚》这两篇课文作较为全面地比较分析。

明确:(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及时鼓励,多肯定,在谈话中归纳出答案。)

4.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把喜欢的原因与同桌交流。(同桌交流后再找部分学生在全班交流。)

5.重点研讨课文第3-5自然段。

(1)学生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下列题目:(出示幻灯片3。)

①“这是中华民族长期期盼的一个瞬间,这是永载世界史册的'一个瞬间。”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②第4自然段中转引了主席讲话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⑨第5自然段中两个“传向”呼应上文的--一词,高度概括了在国内外的影响。

(2)小组代表交流发言。

明确:(①指出这个“瞬间”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②着重说明香港回归祖国的重大意义。

③举世瞩目。)

五、梳理巩固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不必只局限于一个方面,也不必面面俱到只要学生能说出某些方面即可。)

六、拓展训练

(如果有时间的话,可在课堂上进行,如无时间可不进行。)

《新课标作业设计》中的“迁移延伸”部分。

七、布置作业

《新课标作业设计》中的“阅读理解”部分。

板书设计

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

导语:香港回归的重大意义。两个“这是”,两个“传向”。

主体:叙述交接仪式的全过程。

结语:出席仪式的其他成员及各国记者人数。 (时效性真实性,简明性)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优秀6

一、导入

香港回归是什么时候?如果你是一名记者,你会怎样报道这一事件?

(生答略。)

今天,我们学的这篇报道既没有写交接仪式现场多么庄严,也没有写欢庆回归人们是多么激动,而是选取了英方撤离这样一个角度,把末代港督乘坐的“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这一事件放在一个历史的背景中,突出了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正是因为选材独特、意蕴深远,本篇报道在众多关于香港回归的`报道中脱颖而出,入选《通讯名作100篇》。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文章艺术魅力。

二、教师范读

三、回顾关于新闻的文体知识

新闻六要素(5个“W”和1个“H”)、新闻的结构、新闻的特点。

四、研究课文结构

1、找出本篇报道的导语部分和主体部分。

2、概括主体部分写到的事件:

4时30分,末任港督的降旗仪式。

4时40分,彭定康离开港督府。

6时15分,举行象征英国管制的告别仪式。

7时45分,港岛的第二次降旗仪式。

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0时40分,“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3、研讨问题:

⑴在对这些仪式的叙述中,作者还插入了哪些内容的介绍?这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⑵作者在叙述中语言显得沉着平静,没有直接的议论和抒情,但从这些我们又仿佛听到内心的激动和心跳,这是为什么呢?请找出这些隐藏作者感情的语句。

⑶第5段写到“不列颠尼亚”号和紫荆花的细节有什么意义吗?

⑷第8段和第11段的数字为什么要写得这么详细?有什么作用?

⑸最后一句“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是什么意思?

五、文本质疑

六、小结本文主题

本篇题为《别了,“不列颠尼亚”》,从客观的角度叙述了英皇家油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去的过程,表明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告洗刷。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优秀.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